个人信息

出生日期

1991年7月31日

毕业年份

2024年6月

婚姻状况

未婚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学习经历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科学史与科技哲学研究所

哲学博士

九月 2019 - 六月 2024

导师田松。学位论文:《观念、制度、技术:人类森林利用进程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哲学硕士

九月 2014 - 六月 2017

导师张奇伟。学位论文:《张载<西铭>思想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学士

九月 2010 - 六月 2014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学术经历

2024 年 7 月参加首届博物与基础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4 年 7 月参加第六届中国工程史暨第五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以遥感管窥现代林业的实验室化》,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2022年参加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社会征集科普项目“哈佛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负责行政工作。

2021年筹备组织第十三届深圳学术年会子项目深圳学术沙龙“博物美学论坛”。

2021年筹备组织深圳中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面向生态文明的科学传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2021年参加“异域花开——西方世界的中国植物”博物画展(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备、布展等工作。

2021年参加南方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通识课程教学境遇中的亲和度研究”( Y01391806),负责资料收集、学生访谈。

2021年参加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南科大研究”面上项目“南科大人文社科通识课程体系设计”(SUSTECH2021C010),负责资料收集。

2020年11月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心眼所观与实践所感》。

2020年11月,发表书评文章《野性、无我,才是生命的本性》(《中国科学报》,2020年11月26 日第七版)。

2019-2020年参加北京市科委科普原创图书写作项目“科学史的起跳板”,负责行政工作。

2013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参与申请了大学生创新课题《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学生工作经历

2021.09-2022.01 于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担任田松教授的研究助理,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了“面向生态文明的科学传播——第八届全国科学传播会议暨科学文化运动二十年纪念”和同时举办的“花开异域——西方世界的中国植物”博物画展

2015.09-2016.06 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担任研会副主席

2015.02-2015.06 于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担任助教

2014.09-2015.01 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对外培训班担任助管

2011.09-2013.06 于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同时兼任院团委办公室主任

2010.09-2011.06 于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担任 10 级思政班的学习委员

科研成果

论文发表情况

1.《森林的返魅:森林形象的历史变迁》,《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待发。

2.Forest thought in the stage of forest industrial utilization[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Literature (JSSHL), 2024.

3.Forests under the ancient belief system[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2024

学生荣誉

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期间:

202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学业二等奖学金

2020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学业二等奖学金

2016 学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

2016 学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金声奖学金

2015 学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学业二等奖学金

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期间:

2013 学年获三好学生称号

2012 学年获校文明学生称号

2012 学年获校模范学生干部称号

语言及职业技能

英语:CET-6;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普通话水平:普通话等级考试一级乙等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政治)

学术及工作意向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观念、制度、技术:人类森林利用进程史研究》关注人与森林打交道的历史进程,将人类与森林的相处过程划分为前工业阶段、工业阶段和生态阶段三部分,以观念、制度、技术为切入点,考察三个历史阶段中人与森林的关系。

前工业阶段的自然观属于神化自然,森林被认为是神秘力量的居所,人类对森林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开荒种地、建筑用材、薪柴等方面,使用刀、斧等工具,技术属于经验技术。到工业阶段,世界图景客体化、数字化、机械化,森林的精神性被抽离,对森林的数学管理成为主流,林业技术从经验向数理机械过渡。到生态阶段,生态学成为人类使用森林时主要参考的理论背景,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功能被重视,其复杂性、整体性、有机性、精神性重新被讨论。此时期的林业技术有信息化、生物化特点。

作为人的对象的森林经历了前工业阶段“神秘源”—工业阶段“资源”—生态阶段“生态源”的变化过程,其主要形象从一开始的神秘所在变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利用资源,再到如今承担着生态平衡和保育功能的复杂系统。伴随此过程的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审视和超越。最初,神学在理性之上,宗教性信仰是解释神秘现象的终极答案;后来理性张扬,科学拥有绝对话语权。近代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和生态学所提供的新的解释方式使对森林的认识来到深生态——尊重未知性的科学理论。森林所代表的自然性、神圣性、美,连同它的固碳功能、生物多样性特征一起,表达着人类对将美好生活和自然可持续性平衡协调的愿望。

这篇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田松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是田松教授任职于北师大时候的学生,在我博士二年级时他从北师大离职,供职于南方科技大学,现任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主任、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田松教授获得了理学和哲学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在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理论领域著述颇丰,其独创的 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态&环境)案例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理论视角。

我的博士论文承袭了导师的工业文明批判思想,认为生态学所提出的共生理念是维持生态圈平衡的办法和出路,而工业文明的指导思想——数学化、机械化思想,是强硬而僵化的把原本立体鲜活的生命简化,故而不能维持生命体在整体层面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一定是不可持续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涉及林业史、林业管理、林业经济和技术,以及生态学哲学等多种学科,是一篇跨学科研究。我希望在加下来的工作中能继续深化研究,丰富历史细节和理论视角,把森林与人共同的历史变迁故事讲的更生动。

在读书期间,我担任了多项学生干部职务,在这些职务中发挥了亲和力强、认真负责肯担当的性格优势。同时,对学术保有纯真的热情,希望能在岗位上把学术热情兑现为学术成果,与工作岗位同生、共长,互相成就、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