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近5年内在学术研究和技术研究领域均有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和社会价值贡献。技术研发方面,推动了国产化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的建立,打破了美国10X genomics公司的技术垄断;基础研究方面,首次完成了模式物种蚂蚁和果蝇的神经和发育单细胞及时空图谱解析,为探索模式物种的相关生物学过程奠定了基础。
2018-2019年间,主要从事国产化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开发工作。在前期测试中,遇到了基因捕获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分析,我提出可能是由于样本前处理效果不太好所导致的。因此我改进了单细胞的制样方案,成功实现了组织解离细胞核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成功研发了自主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打破10X公司的垄断。在此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且对新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积累为我后续开展科研探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主导了首个基于国产单细胞测序平台的科研项目: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解析蚂蚁分工的神经调控机制。这项研究首次对蚂蚁大脑进行了单细胞测序,比较了不同阶级大脑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差异,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神经调控模式:蚂蚁的生殖行为促进了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的分泌进一步抑制了蚂蚁大脑中相关细胞的变化,影响蚂蚁的行为。本研究当选《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杂志封面文章。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对基因如何调控个体行为、细胞功能甚至命运轨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研究发育,来回答这些生命科学中最根本的问题。我察觉到,空间异质性所形成的细胞独特的微环境,可能对细胞的功能和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博士后期间,我以果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育过程。首次将空间转录组技术应用于果蝇发育的研究,创造性地实现了果蝇胚胎发育的空间转录组三维重构,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细胞随组织形态发生而变化的三维运动轨迹,以及背后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在世界研究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复杂生命的空间三维重构和动态分析,当选《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封面文章,并入选了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项目。
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
毕业年份
2020/07
出生日期
1994/01/16
性别
女